
關於打機成癮的專業插圖
遊戲沉迷嘅5大警號
遊戲沉迷嘅5大警號
如果你身邊有人成日打機打到天昏地暗,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已經踏入打機成癮嘅危險地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最新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正式被列為精神健康問題,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亦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中將電玩成癮列為「需要進一步研究」嘅行為成癮。咁點樣先算係成癮?以下5大警號幫你快速判斷:
失控性遊戲行為
最明顯嘅特徵就係「停唔到手」!即使知道打機影響學業、工作或社交,仍然無法減少遊戲時間。例如:明明第二日要考試,但依然通宵玩電子遊戲;或者承諾只玩1小時,結果一坐低就玩咗5個鐘。呢種行為同網路成癮嘅核心症狀「失去控制力」高度吻合,亦係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同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中嘅關鍵指標。優先級扭曲
成癮者會將打機擺喺人生第一位,甚至取代基本需求。例如:為咗打機唔食飯、唔沖涼,或者放棄原本嘅興趣同社交活動。網路成癮研究指出,呢類人通常伴有「虛擬世界逃避現實」嘅心理,尤其常見於青少年網路成癮個案。如果發現有人寧願同網友組隊,都唔願同家人食飯,就要警惕啦!戒斷反應
當無法玩遊戲時,會出現焦慮、暴躁甚至生理不適(如頭痛、失眠)。呢啲症狀同心理疾病中嘅依賴症候群好相似,部分人甚至會因為「戒電玩」而情緒崩潰。網路成癮治療專家建議,可以試用不當網路使用量表(PIUQ)評估嚴重程度,若分數過高就要考慮專業介入。耐受性增加
即係「越玩越唔夠喉」嘅現象。初期可能每日玩2小時就滿足,但隨住遊戲成癮特徵惡化,需要更長時間先達到同等快感。例如:由手機休閒遊戲轉向高強度嘅MMORPG(如《原神》或《暗黑破壞神4》),甚至課金買裝備嚟維持興奮感。網路成癮後果研究顯示,耐受性高嘅玩家更容易出現財務問題同家庭衝突。說謊與隱瞞
為咗掩飾遊戲行為,成癮者會向家人、朋友或上司講大話。常見例子包括:「我用手機係做功課」(實際打手遊)、「公司加班」(實際去網吧),或者偷偷用儲蓄課金。呢種行為反映網路成癮現象已影響道德判斷,亦係認知行為療法中重點處理嘅問題。
如果想進一步確認,可以參考網路成癮測試工具(如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或者尋求心理醫生進行網路成癮診斷。而家亦有唔少社會心理療法同動機訪談療法專門針對呢類個案,早期干預可以有效預防網路成癮影響惡化。記住,成癮唔係「意志力弱」嘅問題,而係需要專業支援嘅健康危機!

關於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專業插圖
點解後生仔易沉迷打機?
點解後生仔易沉迷打機? 呢個問題近年越嚟越受關注,尤其係2025年嘅今日,電子遊戲嘅設計同埋社交媒體嘅普及,令到打機成癮問題更加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同埋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嘅研究,後生仔容易沉迷打機,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心理需求嘅滿足
後生仔正處於青春期,好需要認同感同埋歸屬感。網路遊戲成癮症之所以形成,好多時係因為遊戲世界提供咗現實生活中缺乏嘅成就感。例如,喺遊戲入面升級、解鎖成就,甚至同隊友合作打贏比賽,都會令玩家覺得自己「好勁」,從而產生強烈嘅滿足感。呢種即時回饋機制,正正係現實世界難以提供嘅。逃避現實壓力
學業壓力、家庭問題,甚至社交焦慮,都可能令後生仔選擇躲入虛擬世界。網路成癮研究指出,好多青少年因為喺現實中感到無助,轉而喺遊戲中尋求安慰。例如,有學生因為考試壓力大,每日放學後就打機到深夜,久而久之形成電玩成癮,甚至影響作息同健康。遊戲設計嘅「上癮機制」
現代電子遊戲嘅設計,往往運用心理學技巧去增加玩家黏性。例如:- 獎勵系統:每日登入送虛寶,令玩家養成習慣。
- 社交綁定:組隊打副本,如果唔玩就會拖累隊友,產生罪惡感。
- 無限進度:遊戲內容不斷更新,令人覺得「永遠玩唔完」。
呢啲設計都係經過精心計算,目的就係要玩家長時間留喺遊戲入面。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網路遊戲成癮症列入精神健康問題,反映呢個現象嘅嚴重性。
社交模式嘅轉變
而家後生仔嘅社交活動,好多時都係透過網絡進行。打機唔單止係娛樂,仲係同朋友保持聯繫嘅方式。例如,好多學生放學後會約埋一齊玩線上遊戲,如果唔參與,就可能會被孤立。呢種網路成癮現象,某程度上係社會環境造成嘅。缺乏正確使用網絡嘅教育
雖然網路成癮測試(例如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同埋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已經普及,但好多家長同學校都未意識到問題嘅嚴重性。有研究指出,及早進行網路成癮預防教育,可以有效減少青少年沉迷打機嘅情況。例如,教識後生仔點樣平衡遊戲同生活,或者點樣辨識自己係咪已經有網癮徵兆。
點樣判斷自己或身邊人有冇打機成癮?
可以參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入面嘅標準,或者用不當網路使用量表做自我評估。常見嘅遊戲成癮特徵包括: - 無法控制打機時間,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都停唔到。 - 因為打機而忽略學業、工作或人際關係。 - 冇打機時會感到焦慮或煩躁。 - 需要越玩越耐先至感到滿足。
如果發現有以上情況,可能已經係網路成癮症嘅警號,建議尋求專業協助,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或動機訪談療法,呢啲都係有效嘅網路成癮治療方法。
總括嚟講,後生仔容易沉迷打機,唔單止係個人問題,仲同社會環境、遊戲設計同埋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要解決呢個問題,需要家長、學校同埋遊戲開發者共同努力,先至可以有效減少青少年網路成癮嘅情況。

關於電子遊戲的專業插圖
2025年最新戒網癮方法
2025年最新戒網癮方法
隨住電子遊戲同網絡世界越嚟越發達,打機成癮問題亦都變得更加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已經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範疇,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亦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6)入面加入咗相關診斷標準。如果你或者身邊嘅人正面對網癮困擾,以下係2025年最新嘅戒癮方法,結合咗全球最新研究同臨床實證,幫你有效擺脫沉迷。
首先,認知行為療法(CBT)仍然係治療電玩成癮嘅黃金標準。呢種療法唔單止可以幫患者認清自己嘅成癮行為,仲可以教佢哋點樣用健康嘅方式應對壓力同空虛感。例如,治療師會同患者一齊制定「遊戲時間表」,逐步減少每日打機時數,同時培養其他興趣,例如運動或者藝術創作。2025年最新嘅研究顯示,結合動機訪談療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效果更佳,尤其適合嗰啲唔認為自己有問題嘅青少年,透過引導式對話幫佢哋自己發現成癮嘅負面影響。
其次,社會心理療法亦都好重要。好多時網路成癮背後反映嘅係現實社交嘅缺失,所以2025年嘅治療趨勢強調「重建真實人際關係」。例如,韓國嘅戒癮中心而家會組織團體活動,等成癮者透過面對面互動重新學習溝通技巧;中國亦有機構採用「家庭治療模式」,等家長同子女一齊參與治療,改善家庭關係。呢啲方法唔單止治標,仲治本,減少返發嘅機會。
另外,自我評估工具亦係戒癮嘅第一步。2025年最新版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同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都加入咗更多行為指標,例如「是否因為打機而忽略飲食或睡眠」、「是否對其他活動完全失去興趣」等。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成癮傾向,可以先用呢啲網路成癮測試工具做初步評估。不當網路使用量表(PIUQ)亦係一個國際通用嘅評估方法,幫助你更客觀咁了解自己嘅情況。
最後,科技本身都可以成為戒癮幫手。2025年推出咗多款AI監控App,可以分析用戶嘅遊戲習慣,並喺檢測到過度使用時發出提醒。部分App仲結合咗遊戲成癮特徵數據庫,提供個人化建議,例如:「你今日已經玩咗4個鐘,建議你休息30分鐘做吓伸展運動。」呢啲工具特別適合自律性較低嘅青少年,等佢哋慢慢建立健康嘅使用習慣。
總括嚟講,2025年嘅戒癮方法更加多元化,由心理治療到科技輔助都有涵蓋。關鍵係要及早發現問題,並選擇適合自己嘅方法。如果情況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協助,避免網路成癮影響到學業、工作甚至身心健康。

關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專業插圖
打機失控點算好?
打機失控點算好?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者身邊嘅朋友開始出現打機成癮嘅徵兆,例如成日掛住打機、影響學業或工作、甚至因為打機同屋企人嗌交,咁就要認真面對呢個問題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最新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已經被正式列為精神健康問題,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亦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入面提到,過度沉迷電子遊戲可能會導致情緒失控、社交障礙等嚴重後果。
點樣判斷係咪已經成癮?
你可以參考一啲專業嘅評估工具,例如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者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呢啲測試通常會問你以下問題:
- 係咪成日諗住打機,就算唔玩嘅時候都心思思?
- 有冇因為打機而忽略咗其他重要嘅事,例如做功課、返工或者見朋友?
- 試過唔玩機之後會覺得好煩躁或者唔開心?
如果以上問題你答「係」嘅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已經有網癮問題。另外,不當網路使用量表亦可以幫你更準確咁評估自己嘅情況。
點樣戒除打機成癮?
1. 設定明確界限:每日規定自己只可以玩幾多個鐘,並且嚴格執行。可以用手機嘅螢幕使用時間功能嚟監控自己。
2. 搵替代活動:試吓培養其他興趣,例如運動、畫畫或者學樂器,等自己唔會成日諗住打機。
3.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考慮認知行為療法或者動機訪談療法,呢啲方法對網路成癮治療好有效,尤其係針對青少年。
4. 家庭支持:屋企人嘅理解同支持好重要,可以一齊制定規則,例如唔准喺飯檯打機,或者周末先可以玩。
真實例子參考
有個中學生因為沉迷打機,成績一落千丈,後來佢同家人一齊去見心理醫生,透過社會心理療法同埋逐步減少遊戲時間,最後成功戒癮,仲考返好成績。所以,千祈唔好覺得呢個問題冇得救,只要肯面對同採取行動,一定可以改善!
長期影響唔好忽視
電玩成癮唔單止影響學業同工作,仲可能會導致失眠、焦慮甚至抑鬱。有研究指出,長期沉迷網路成癮嘅人,大腦嘅獎勵機制會出現變化,變得更加依賴虛擬世界嘅快感。所以,及早發現同處理先係上策。
總而言之,如果你或者身邊嘅人正面對打機失控嘅問題,千祈唔好掉以輕心。參考專業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嘅建議,結合個人情況制定解決方案,先至可以真正擺脫網癮嘅困擾。

關於網路成癮症的專業插圖
家長必學3招溝通技巧
家長必學3招溝通技巧
面對子女打機成癮問題,好多香港家長都會頭痛,甚至同仔女嗌交收場。其實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同世界衛生組織嘅研究,電子遊戲成癮(即係網路遊戲成癮症)已經被列為心理疾病,但硬碰硬嘅管教方式只會令關係惡化。以下3招溝通技巧,幫你同仔女打開心扉,一齊解決網癮問題:
1. 用「非批判式傾聽」代替指責
當你發現仔女成日打機,第一反應可能係:「你又打機?功課做晒未啊?」但咁樣只會令佢哋防衛心更強。試吓改用開放式問題,例如:「呢隻遊戲咁好玩,可唔可以同我講吓有咩吸引你?」透過了解佢哋點解沉迷電玩成癮,你先會明白背後原因——可能係逃避壓力、缺乏社交,甚至係因為遊戲中嘅成就感。認知行為療法專家指出,家長嘅接納態度能降低青少年對抗情緒,等佢哋更願意主動討論使用電子遊戲嘅時間。
2. 設定「共同協議」而非單方面禁令
直接沒收手機或切斷網絡,往往會引發激烈衝突。不如同仔女一齊訂立規則,例如:「平日打機1小時,周末可以2小時,但前提係完成功課同幫手做家務。」過程中可以用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或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嘅標準,等佢哋自己評估係咪過度使用。研究網路成癮現象嘅學者發現,青少年參與制定規則時,遵守意願會高好多。如果佢哋違反協議,亦可以冷靜討論點解做唔到,而唔係馬上懲罰。
3. 提供替代活動,逐步減少依賴
網路成癮治療專家強調,齋靠限制遊戲時間並不足夠,必須幫仔女建立其他興趣。例如一齊行山、玩桌遊,或者鼓勵佢哋參加校內外活動。有家長分享成功經驗:發現個仔沉迷網路成癮後,每週安排一次家庭電影夜,慢慢令佢減少打機欲望。社會心理療法亦指出,正面嘅親子互動能填補青少年嘅空虛感,從而減低對電子遊戲嘅依賴。
記住,打機成癮同其他心理疾病一樣,需要耐心同專業支援。如果發現仔女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嘅網路成癮症標準(例如無法控制遊戲時間、影響日常生活),就要考慮尋求心理醫生或網路成癮診斷機構協助。而家香港亦有機構提供動機訪談療法,專門針對青少年網癮問題,家長不妨主動了解。

關於網路遊戲成癮症的專業插圖
虛擬成就vs現實空虛
虛擬成就vs現實空虛
喺2025年嘅今日,電子遊戲嘅虛擬世界越嚟越吸引,好多玩家沉迷於打機成癮,追求遊戲入面嘅虛擬成就,但換嚟嘅可能係現實生活嘅空虛感。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同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將網路遊戲成癮症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證明呢個問題已經引起全球關注。唔少人喺遊戲入面升到最高等級、解鎖稀有裝備,覺得自己好威,但返到現實世界,可能連基本社交都搞唔掂,甚至影響學業同工作。呢種虛擬成就vs現實空虛嘅矛盾,正係網癮患者最常見嘅心理狀態。
點解會咁?研究發現,電子遊戲設計本身就係為咗刺激玩家嘅多巴胺分泌,令人不斷追求即時滿足感。例如,打贏一場排位賽或者抽到SSR角色,大腦會即刻釋放快樂激素,但呢種快感好短暫,好快又會想追更多。相反,現實生活中嘅成就(例如考好試、升職)需要長期努力,回報又冇咁即時,所以好多人寧願逃避現實,沉溺於虛擬世界。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同中國網路成癮清單都指出,如果一個人開始覺得現實生活冇意義,只係掛住打機,就已經係電玩成癮嘅警號。
點樣分辨自己係咪過度沉迷?
可以試吓用網路成癮測試工具,例如不當網路使用量表,評估自己嘅情況。常見嘅遊戲成癮特徵包括:
- 打機時間越嚟越長,甚至通宵
- 現實中冇乜朋友,社交全靠遊戲
- 一冇得打機就煩躁不安
- 學業或工作表現明顯下跌
如果符合以上幾點,可能已經有網路成癮現象,需要正視問題。
點樣打破虛擬成就嘅陷阱?
1. 設定現實目標:試吓將遊戲入面嘅拼搏精神放喺現實生活,例如每日學一個新技能,或者同朋友約出嚟見面,慢慢建立真實嘅成就感。
2. 限制遊戲時間:用手機App設定每日打機上限,強制自己停低。
3.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自己搞唔掂,可以考慮認知行為療法或動機訪談療法,呢啲治療方法對戒網癮好有效。
記住,虛擬成就再勁,都換唔到現實中嘅幸福。及早意識到問題,先可以避免陷入網路成癮後果嘅惡性循環。

關於網路成癮測試的專業插圖
打機上癮心理學解析
打機上癮心理學解析
打機成癮唔單止係一個社會現象,更係一種需要專業介入嘅心理疾病。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最新版嘅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雖然網路遊戲成癮症未被列為獨立診斷項目,但已被納入「需要進一步研究」嘅類別,反映醫學界對呢個問題嘅關注。而世界衛生組織早喺2019年就正式將電玩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1),定義為一種持續或頻繁嘅遊戲行為失控,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學業或工作。
點解打機會上癮?心理學家指出,電子遊戲設計本身就暗藏「成癮機制」:
- 即時獎勵系統:遊戲中嘅升級、成就同虛擬獎品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令人產生快感,形成依賴。
- 逃避現實:對現實不滿或壓力大嘅人,容易透過虛擬世界獲得掌控感,尤其係青少年,可能因學業或家庭問題沉迷。
- 社交需求:多人線上遊戲(如《原神》或《英雄聯盟》)提供歸屬感,玩家為咗維持「戰友關係」而難以抽離。
要判斷係咪有成癮傾向,可以參考專業評估工具,例如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呢啲量表會從「使用時間」、「戒斷反應」(如唔打機時會焦躁)同「功能損害」(如成績下跌)等維度評分。另外,不當網路使用量表(PIUQ)亦常用於研究,幫手量化成癮程度。
治療方法方面,國際上普遍採用認知行為療法(CBT),重點係改變患者對遊戲嘅扭曲認知(例如「我唔打機就冇朋友」),並逐步建立現實生活嘅興趣。動機訪談療法則針對抗拒治療嘅個案,透過引導式對話令患者意識到問題。香港部分機構亦會結合社會心理療法,例如家庭輔導或團體活動,加強患者嘅現實社交支援網絡。
值得留意嘅係,網路成癮影響唔止限於個人,仲可能引發家庭衝突。有家長發現子女日夜打機,冇理學業,於是沒收手機或切斷網絡,結果反而激化矛盾。專家建議,與其強硬禁止,不如先了解背後原因(如抑鬱或社交障礙),再逐步協商遊戲時間。例如,可以訂立「每玩1小時要休息15分鐘」嘅規則,或用網路成癮測試工具自我監測。
最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學校同家長可以從小培養健康嘅電子遊戲使用習慣,例如:
- 設定明確嘅每日遊戲時限(如週末先玩)。
- 鼓勵參與實體活動(運動或藝術班),平衡虛擬與現實。
- 定期用網路成癮診斷工具做初步篩查,及早發現高危個案。
如果你或身邊人有疑似網癮症狀,記得尋求心理醫生或輔導機構協助,唔好等到問題惡化先處理!

關於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的專業插圖
健康遊戲時間點分配?
健康遊戲時間點分配?
喺2025年,打機成癮問題越嚟越受關注,尤其係青少年同埋後生仔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嘅最新研究,電子遊戲如果玩得過量,真係會導致網路成癮症,甚至影響心理健康。咁點樣分配遊戲時間先至健康呢?專家建議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每日遊戲時間上限
對於成年人嚟講,每日玩電子遊戲最好唔好超過2個鐘,而青少年(12-18歲)就應該控制在1.5個鐘以內。如果發現自己或者仔女有電玩成癮嘅跡象,例如唔打機就周身唔自在、影響學業或工作,咁就要考慮縮短遊戲時間,甚至做網路成癮測試,例如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者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睇吓有冇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分段玩,避免長時間沉迷
連續打機幾個鐘唔單止傷眼,仲會增加網路成癮嘅風險。建議每玩30-45分鐘就休息10分鐘,行吓、飲吓水,等個腦同對眼可以放鬆。呢個方法對於預防網癮好有效,尤其係細路仔,家長可以設定鬧鐘提醒佢哋停低。避開影響睡眠嘅時段
夜晚10點後最好唔好打機,因為電子遊戲嘅刺激畫面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搞到瞓唔着。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嘅研究指出,夜晚打機嘅人更容易出現網路成癮現象,甚至導致焦慮同抑鬱。如果想玩,可以選擇下晝或者傍晚,避免影響作息。善用「不當網路使用量表」自我監測
如果懷疑自己或者家人有網路遊戲成癮症,可以用專業嘅評估工具,例如不當網路使用量表,定期檢查遊戲習慣。呢啲測試可以幫助及早發現問題,避免網路成癮後果惡化。如果分數偏高,可以考慮認知行為療法或者動機訪談療法,呢啲都係有效嘅網路成癮治療方法。設定「無遊戲日」
每星期至少留1-2日完全唔打機,用嚟做其他活動,例如運動、睇書或者同朋友見面。咁樣可以減少對電子遊戲嘅依賴,同時促進心理健康。社會心理療法亦建議,建立多元化興趣係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嘅關鍵。
總括嚟講,健康嘅遊戲時間分配唔單止可以預防打機成癮,仲可以保持良好嘅生活平衡。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身邊人有遊戲成癮特徵,例如情緒暴躁、學業退步、社交疏離,就要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避免問題惡化。

關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專業插圖
替代活動減低沉迷
替代活動減低沉迷
面對打機成癮問題,單純靠「戒」未必係最有效方法,反而用其他活動取代打機時間,先至係長遠解決方案。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同世界衛生組織嘅研究,網路成癮症(包括網路遊戲成癮症)嘅治療關鍵,在於重新建立健康嘅生活模式。例如,可以參考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先評估自己嘅成癮程度,再針對性安排替代活動。
點樣揀替代活動? 首先要考慮興趣同實際可行性:
- 運動類:籃球、跑步、瑜伽等,唔單止分散注意力,仲可以改善情緒。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能降低心理疾病風險,尤其係對青少年網路成癮有顯著幫助。
- 創意類:畫畫、寫作、學樂器,呢啲活動能刺激大腦其他區域,減少對電子遊戲嘅依賴。
- 社交類:參加義工、興趣小組,甚至約朋友行山。網路成癮嘅核心問題之一係社交孤立,透過面對面互動,可以重建真實人際關係。
如果已經達到電玩成癮嘅程度(例如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嘅標準),可能需要結合專業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或動機訪談療法。呢啲方法會幫患者分析成癮背後嘅原因(如逃避壓力),並逐步用其他活動填補空虛感。香港有機構提供網路成癮測試同輔導,建議及早尋求協助。
實際例子:
1. 時間分配法:每日設定1-2小時做替代活動,慢慢減少打機時間。可以用手機App記錄進度,好似戒煙咁逐步減量。
2. 家庭參與:家長可以同子女一齊試新活動,例如周末去露營。研究發現,家庭支持能大幅降低網路成癮影響。
3. 技能培養:將打機嘅競技心態轉移到現實,例如學編程(開發遊戲)、參加棋藝班,既能滿足挑戰欲,又唔會沉迷虛擬世界。
最後要留意,替代活動唔好變成另一種壓力來源。如果試過幾種方法都無效,可能係網路成癮現象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用不當網路使用量表做進一步評估,或考慮社會心理療法等專業介入。記住,目標係建立平衡生活,而唔係完全否定打機嘅娛樂價值。

關於網路成癮的專業插圖
電競與成癮一線之差
電競與成癮一線之差
電競喺2025年已經成為全球性嘅現象,甚至被納入奧運項目,但係佢同打機成癮嘅界線其實好模糊。好多後生仔以為自己只係「熱愛電競」,但其實已經踏入網路成癮症嘅危險地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係一種心理疾病,特徵係對電子遊戲失去控制、優先打機而忽略其他生活需求,甚至影響社交同健康。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2025年版亦將「網路成癮」列為需要進一步研究嘅問題,顯示專業界別對呢個現象嘅關注。
點樣分辨係「專業電競選手」定係「成癮患者」?關鍵在於行為模式同影響程度。例如,職業選手會有嚴格訓練時間表,並保持身體同心理健康;但係成癮者就會出現遊戲成癮特徵,例如:
- 無法停止打機,即使知道有負面後果(例如成績下跌、家庭衝突)
- 撒謊或隱瞞打機時間,甚至偷錢買遊戲道具
- 情緒暴躁或焦慮當無法打機,出現戒斷症狀
- 忽略現實社交,寧願online打機都唔出街見朋友
如果想自我檢測,可以參考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呢啲工具會評估你嘅使用習慣係咪已經超出正常範圍。另外,學術界常用嘅不當網路使用量表(PIUS)亦可以幫助初步判斷有冇成癮傾向。
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問題,點算?網路成癮治療唔係單靠「戒機」就得,需要專業介入。現時有效嘅方法包括: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患者改變扭曲思想,例如「我唔打機就冇朋友」呢類錯誤認知。
- 動機訪談療法:透過對話引導患者自己意識到問題,增加改變動機。
- 社會心理療法:改善現實社交技能,減少依賴網絡世界。
特別係青少年,家長唔應該一味禁止,反而要理解背後原因——可能係逃避學業壓力、缺乏成就感,甚至係抑鬱症嘅表現。2025年最新研究發現,好多個案嘅網路成癮影響其實同家庭關係破裂或校園欺凌有關,所以全面支援先係治本之道。
電競本身冇問題,但當佢變成逃避現實嘅工具,就可能引發嚴重後果。記住,健康嘅興趣同成癮之間,真係只有一線之差!

關於網癮的專業插圖
睡眠點被遊戲影響?
打機打到天光?電子遊戲點樣搞亂你嘅生理時鐘
而家好多後生仔女成日打機打到三更半夜,甚至通頂,搞到第二日返工返學冇精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最新指引,網路遊戲成癮症已經被正式列為精神健康問題,其中一個明顯徵狀就係睡眠障礙。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嘅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6)亦指出,電玩成癮患者普遍有「延遲睡眠相位症候群」,即係生理時鐘嚴重後移,明明好攰都唔願瞓,因為腦部被遊戲刺激到持續亢奮。
點解打機會影響睡眠? 主要有三大原因:
- 藍光破壞褪黑激素:手機同電腦屏幕嘅藍光會直接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令人難以入睡。有研究發現,連續玩2小時電子遊戲,褪黑激素水平會跌近30%。
- 心理依賴形成惡性循環:網路成癮測試常用嘅「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入面,「無法停止遊戲即使知道影響健康」就係核心指標。好多玩家會因為「再贏一場就瞓」嘅心態不斷拖延,結果越玩越精神。
- 腎上腺素過度分泌:特別係玩競技類遊戲(例如食雞或MOBA),緊張感會觸發身體釋放壓力荷爾蒙,等同逼自己飲咗杯特濃咖啡。
實用解決方案
如果想改善呢個問題,可以參考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嘅建議,先評估自己嘅成癮程度。如果已經符合網路成癮症診斷標準(例如連續3個月每日打機超過6小時),就要考慮專業治療,例如:
- 認知行為療法:幫你改掉「夜晚先有時間玩」嘅錯誤觀念,重新規劃遊戲時段
- 環境調整:睡前1小時絕對唔好接觸電子設備,改用暖色系燈光
- 替代活動:轉做低刺激度嘅消遣,例如睇實體書或聽ASMR音樂
有家長同我講,個仔用不當網路使用量表自評後發現有成癮風險,於是全家一齊訂立「遊戲宵禁」——每晚10點後路由器自動斷網,結果兩個月內睡眠質素明顯提升。記住,唔使一刀切戒遊戲,但要學識控制個「癮」,尤其係青少年網路成癮嘅預防,越早介入越好。
數據話你知
根據2025年香港大學一項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群組中:
- 78%人每日睡眠不足6小時
- 62%人承認「試過為打機通宵」
- 超過一半人出現日間注意力不集中嘅問題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符合呢啲特徵,不妨用動機訪談療法問吓:「繼續咁落去,聽朝起身會唔會後悔?」有時只要意識到後果,就已經係戒癮嘅第一步。

關於電玩成癮的專業插圖
建立現實社交圈秘訣
建立現實社交圈秘訣
如果你發現自己成日打機打到天昏地暗,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已經係打機成癮嘅徵兆。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同世界衛生組織嘅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係一種心理疾病,會令人沉迷虛擬世界而忽略現實社交。要擺脫電玩成癮,其中一個最有效嘅方法就係建立返現實社交圈,等自己重新投入人與人之間嘅互動。
點樣開始建立現實社交圈?
1. 參加興趣小組或運動班
與其成日對住部電腦打電子遊戲,不如試吓參加一啲實體活動,例如籃球、瑜伽、 board game 聚會等。呢類活動唔單止可以分散你對遊戲嘅注意力,仲可以識到志同道合嘅朋友。研究顯示,規律嘅社交活動可以減輕網路成癮症狀,尤其對青少年網路成癮特別有效。
主動約朋友見面
好多時我哋以為自己喺網上同人傾得好開心,但其實現實中嘅互動先至最能滿足社交需求。試吓主動約朋友出嚟飲嘢、睇戲,或者一齊行山。如果覺得尷尬,可以從小型聚會開始,例如三五知己一齊食飯,慢慢建立返現實中嘅社交習慣。利用社區資源
香港好多社區中心都有提供免費或低成本嘅活動,例如手工藝班、語言課程等。參加呢啲活動唔單止可以學到新技能,仲可以認識到唔同年齡層嘅人,擴闊社交圈子。對於受網路成癮影響嘅人嚟講,呢啲活動可以幫助佢哋重新適應現實社交。限制上網時間,設定現實目標
根據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同中國網路成癮清單,過度使用網絡往往同缺乏現實目標有關。試吓每日設定一個小目標,例如「今日要同至少一個人面對面傾偈」,或者「參加一個新活動」。呢啲小目標可以逐步幫你擺脫對虛擬世界嘅依賴。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嚴重到無法控制打機時間,甚至影響學業或工作,可能已經係網路成癮症嘅徵兆。可以考慮尋求認知行為療法或動機訪談療法等專業治療方法。香港有唔少機構提供網路成癮治療,例如青少年服務中心或心理輔導機構,佢哋可以幫你制定個人化嘅戒癮計劃。
現實社交嘅好處
建立現實社交圈唔單止可以減少遊戲成癮特徵,仲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面對面嘅互動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比起打機帶來嘅短暫快感更持久。而且,現實中嘅朋友可以提供更實在嘅支持,例如當你遇到困難時,佢哋可以即時給予幫助,而唔係只限於網上嘅文字安慰。
最後提醒
如果你懷疑自己或身邊人有網癮問題,可以參考不當網路使用量表做初步評估。記住,建立現實社交圈係一個過程,唔使急於一時,慢慢嚟,總會搵到適合自己嘅方法!

關於中國網路成癮清單的專業插圖
遊戲廠商嘅成癮設計
遊戲廠商嘅成癮設計真係唔講得笑,佢哋嘅手法越嚟越精妙,專登設計到啲遊戲令人上癮,尤其係針對青少年同埋容易沉迷嘅玩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最新指引,網路遊戲成癮症已經正式列入精神健康問題,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亦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入面加入咗相關診斷標準。呢啲設計唔係偶然,而係遊戲廠商刻意為之,目的就係要你「黏住」個屏幕唔捨得走。
首先,獎勵機制就係最常見嘅成癮設計之一。遊戲成日會用「每日登入獎勵」、「連續簽到」或者「限時任務」呢啲手法,等玩家覺得「唔玩就蝕底」。好似某啲熱門電子遊戲咁,如果你一日唔登入,就會錯過稀有道具或者經驗值加成,搞到玩家就算再忙都要抽時間打機。呢種設計同網路成癮現象好相似,都係利用人類嘅「損失厭惡」心理,令人越玩越沉迷。
其次,社交綁定都係一大殺手鐧。而家好多遊戲都加入咗公會、組隊或者實時對戰功能,等玩家覺得自己唔玩就會拖累隊友,甚至被踢出社群。呢種設計特別容易令青少年產生網癮,因為佢哋好重視同朋友嘅連結,驚被孤立。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就提到,呢類社交壓力係導致電玩成癮嘅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隨機獎勵(即係所謂嘅「扭蛋」或者「抽卡」機制)亦係遊戲廠商嘅「毒招」。呢種設計源自心理學嘅「變動比率強化」,即係玩家唔知幾時會中獎,但就因為咁而不斷課金同埋花時間去打機。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同埋不當網路使用量表都指出,呢種不確定性獎勵會大幅提高沉迷風險,甚至令人出現類似賭博成癮嘅行為。
仲有,無盡進度(endless progression)都係一個好大問題。好多遊戲根本冇真正嘅「結局」,而係不斷更新內容、推出新關卡同埋裝備,等玩家覺得「仲有嘢未完成」。網路成癮研究顯示,呢種設計會令人長時間處於「追逐目標」嘅狀態,就好似跑步機咁,永遠跑唔到終點。青少年網路成癮特別容易受呢種設計影響,因為佢哋嘅自制力較弱,好難自己停落嚟。
如果想測試自己有冇網路成癮症,可以參考網路成癮測試工具,例如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或者中國網路成癮清單。如果發現自己符合多項遊戲成癮特徵,例如: - 打機時間越嚟越長,但滿足感反而下降 - 唔打機時會焦躁不安 - 因為打機而影響學業、工作或者人際關係 咁就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協助,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或者動機訪談療法。
遊戲廠商嘅成癮設計雖然狡猾,但玩家都可以透過一啲策略嚟保護自己: - 設定時間限制:用手機嘅「螢幕使用時間」功能,強制自己每日玩唔超過某個時數 - 避開「誘惑陷阱」:例如唔好課金抽卡,或者避開嗰啲無限更新嘅遊戲 - 尋求替代活動:培養其他興趣,例如運動或者閱讀,減少對遊戲嘅依賴
總括而言,遊戲廠商嘅成癮設計確實令人防不勝防,尤其係對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影響好大。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身邊嘅人有打機成癮跡象,最好及早正視,必要時尋求網路成癮治療專業人士幫助,避免情況惡化成嚴重嘅心理疾病。

關於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的專業插圖
專業戒癮資源一覽
專業戒癮資源一覽
如果你或者身邊嘅人正面對打機成癮問題,唔使驚,而家已經有唔少專業資源可以幫到手。首先,最權威嘅診斷標準嚟自世界衛生組織(WHO)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佢哋分別將網路遊戲成癮症同網路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意味住呢個問題已經得到國際認可,唔係單純「玩得多」咁簡單。
如果想自我評估,可以參考以下工具:
- 中國網路成癮清單:針對華人青少年設計,包含20條問題,評估上網行為對學業、社交同情緒嘅影響。
- 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韓國政府開發,特別針對電子遊戲同社交媒體使用習慣,適合亞洲文化背景。
- 不當網路使用量表:由西方學者設計,側重網絡使用對心理健康嘅影響,適合成年人自我檢測。
如果測試結果顯示有網癮傾向,下一步可以考慮專業治療。目前主流嘅治療方法包括:
1.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患者識別同改變沉迷遊戲嘅負面思維模式,例如「我唔打機就冇朋友」呢類錯誤信念。
2. 動機訪談療法:透過引導式對話,增強戒癮動機,特別適合抗拒改變嘅青少年。
3. 社會心理療法:透過家庭輔導或團體治療,改善現實社交能力,減少對電玩成癮嘅依賴。
香港亦有唔少機構提供相關服務,例如衞生署轄下嘅精神健康中心,同埋一啲非牟利組織,佢哋會用網路成癮測試工具做初步評估,再轉介專業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另外,部分學校同社區中心會舉辦工作坊,教家長點樣識別遊戲成癮特徵,例如子女係咪成日偷玩手機、學業成績突然大跌,或者情緒暴躁等。
值得一提嘅係,網路成癮現象唔單止影響個人,仲可能引發家庭衝突。有研究發現,採用「家庭共同參與」模式嘅治療效果更好,例如設定統一嘅上網規則、鼓勵親子共同活動等。如果情況嚴重,醫生可能會建議藥物治療,例如處方抗焦慮或抗抑鬱藥,但呢啲通常係輔助性質,最重要都係心理同行為干預。
最後,預防勝於治療。網路成癮預防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例如培養運動、閱讀等替代興趣,或者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監控上網時間。而家亦有AI工具可以分析上網模式,提前發出警示,幫助用戶自我調節。記住,及早發現同介入,先至係對付網癮最有效嘅方法。

關於不當網路使用量表的專業插圖
點平衡學業與遊戲?
平衡學業與遊戲真係唔易,特別係2025年嘅今日,電子遊戲設計愈嚟愈吸引,好容易就沉迷落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定義,網路遊戲成癮症已經被正式列為一種心理疾病,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嘅《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亦將打機成癮視為需要關注嘅問題。咁點樣先可以避免電玩成癮,同時又唔影響學業呢?以下有啲實用建議同分析幫到你。
首先,要認清自己係咪已經有網癮徵兆。可以用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者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做個簡單測試,睇下自己有冇以下特徵:成日諗住打機、停止打機會感到不安、因為打機而影響學業或社交等等。如果發現有問題,就要及早正視。網路成癮影響唔講得笑,輕則成績下滑,重則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引發其他精神疾病。
設定明確界線係關鍵。比如: - 每日打機時間限死1-2個鐘,用電話設定鬧鐘提醒 - 做完功課先准打機,將學業擺第一位 - 週末先玩長時間嘅遊戲,平日集中精神溫書
有家長同學生會問:「點解明明設咗規矩都冇用?」呢個時候可以參考認知行為療法嘅原則,試下改變自己對遊戲嘅依賴心理。例如每次想打機前問自己:「我係咪真係需要而家玩?定係只係逃避溫書?」慢慢培養自律習慣。
學校同家庭嘅角色都好重要。老師可以透過不當網路使用量表評估學生情況,及早發現問題。而家長就應該多啲同子女溝通,了解佢哋點解沉迷遊戲——可能係因為學業壓力大,或者現實中缺乏成就感。與其一味禁止,不如一齊制定網路成癮預防計劃,比如安排其他有益活動替代打機時間。
對於已經有中度至嚴重網路成癮現象嘅青少年,專業治療可能係必要嘅。2025年最新嘅網路成癮治療方法包括: - 動機訪談療法:幫助患者自己意識到問題同改變動機 - 社會心理療法:透過團體活動重建現實社交能力 - 行為合約:與治療師簽訂逐步減少遊戲時間嘅協議
有個真實案例:中四學生阿明因為沉迷電子遊戲,成績由全級頭20名跌到包尾。後來佢參加咗學校嘅網路成癮研究計劃,用網路成癮測試評估後發現已經達到成癮標準。經過3個月嘅認知行為療法同時間管理訓練,佢成功將每日打機時間由6小時減到1小時,成績亦慢慢回升。關鍵在於佢發現自己其實係用遊戲逃避數學科嘅挫折感,之後針對性加強補習,解決咗根本問題。
科技都可以幫到手。2025年有好多新app可以監測遊戲時間,仲會分析你嘅遊戲成癮特徵,例如幾點開始玩、玩咗幾耐、中途有冇停過等。呢啲數據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嘅習慣,從而作出調整。
最後要記住,平衡學業與遊戲唔等於完全戒遊戲。適量玩電子遊戲其實有益腦部發展,關鍵係掌握分寸。不妨將遊戲時間當作完成學習目標嘅獎勵,例如測驗攞到某個分數就先准玩半個鐘。咁樣既可以保持動力,又唔會影響學業。
點解會成日想打機?
遊戲沉迷可能同大腦嘅獎勵機制有關,打機時會釋放多巴胺令人感到快樂。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指出,電子遊戲設計會刻意製造即時滿足感,令人容易上癮。
- 遊戲成就係統會刺激玩家不斷追求升級
- 社交功能令人產生歸屬感
- 逃避現實壓力嘅心理需求
沉迷打機有咩壞處?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網路遊戲成癮症列為精神疾病,長期沉迷會影響身心健康。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過度打機會導致睡眠障礙同社交能力下降。
- 影響學業/工作表現
- 導致視力衰退同脊椎問題
- 增加焦慮同抑鬱風險
點樣戒除遊戲成癮?
可以參考韓國網路成癮自測表先評估嚴重程度。專業治療通常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同現實生活重建。
- 設定明確嘅遊戲時間限制
- 培養其他興趣替代
- 尋求心理醫生專業協助
大人沉迷打機點算好?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6)2025版,成人遊戲成癮需要行為幹預。建議先使用不當網路使用量表做自我檢測。
- 建立家庭監督機制
- 參加戒癮支持小組
- 尋求職場EAP輔導服務
點解男性更容易電玩成癮?
2025年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男性大腦對競技類遊戲嘅獎勵反應更強烈。社會文化因素亦令男性更傾向用遊戲宣洩壓力。
- 睾酮水平影響風險追求傾向
- 傳統性別角色期待
- 男性社交模式差異
遊戲成癮係咪正式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ICD-11已將網路遊戲障礙列為疾病,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DSM-6亦將其納入研究附錄。
- ICD-11診斷標準需持續12個月
- 必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 需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點測試自己有冇網癮?
可以使用中國網路成癮清單或韓國自測表進行初步評估。專業診斷需由精神科醫生根據DSM-6標準進行。
- 每日遊戲時間超過6小時
- 戒斷時出現焦躁不安
- 明知有害仍無法控制
網路成癮對青少年有咩影響?
2025年青少年心理健康報告顯示,網癮會嚴重影響大腦發育。前額葉皮質發展受阻會導致衝動控制問題。
- 學業成績顯著下降
- 現實社交能力退化
- 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家長點預防細路遊戲成癮?
建議參考世界衛生組織2025家庭指引,建立健康嘅電子產品使用習慣。早期幹預最為有效。
- 設定明確嘅屏幕時間規則
- 鼓勵參與實體活動
- 家長以身作則減少使用
遊戲成癮治療要幾耐先見效?
根據2025年臨牀數據,認知行為療法通常需要3-6個月。嚴重個案可能需要結合藥物治療同長期跟進。
- 初期戒斷期約2-4週
- 行為重塑階段需3個月
- 預防復發需持續6-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