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展望理論的專業插圖
展望理論2025新解
展望理論2025新解
踏入2025年,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喺行為經濟學領域依然係炙手可熱嘅研究課題。呢套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喺1979年提出嘅理論,當年顛覆咗傳統經濟學嘅理性假設,解釋咗點解人類嘅決策行為往往受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而家,隨住神經科學同大數據分析嘅進步,展望理論嘅應用同解讀亦進入新階段。
最新研究顯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嘅現象比過往更明顯。例如,2025年嘅投資者面對股市波動時,寧願避開潛在損失,即使可能錯過高回報機會。呢種心理預期反映咗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嘅不對稱性——人對損失嘅敏感度遠高於同等收益。塞勒(Richard Thaler)後續提出嘅「心理帳戶」概念進一步解釋咗點解人會將資金分門別類,導致決策偏差。
另一個2025年嘅新發現係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喺數位時代嘅強化。例如,同一款保險產品,如果宣傳「保障率達95%」而非「失效率5%」,消費者嘅購買意願會顯著提升。呢種表述效應喺社交媒體廣告同AI推薦系統中更被放大,企業開始利用呢點優化營銷策略。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曾指出,過多選擇反而導致「決策癱瘓」,而2025年嘅消費者更傾向依賴算法推薦嘅「預設選項」,反映咗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嘅影響力。
風險態度嘅變化亦係2025年嘅焦點。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令更多人呈現「賭徒心態」——要麼過度保守,要麼盲目追逐高風險投資。例如,加密貨幣市場嘅暴升暴跌,正正體現咗展望理論中「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嘅重要性:投資者往往以買入價作為心理錨點,導致「跌唔捨得賣,升急住套現」嘅非理性行為。
最新嘅腦科學研究仲發現,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同多巴胺分泌有直接關聯。當人面對潛在收益時,大腦嘅獎勵系統會激活,但面對損失時,杏仁核嘅恐懼反應更強烈。呢啲發現幫手設計更有效嘅行為干預措施,例如用「趨吉避險」嘅框架鼓勵儲蓄或環保行為。
總括而言,展望理論喺2025年嘅新解,強調咗科技同心理學嘅交叉影響。由傳統經濟學嘅「理性人」假設,到而家承認行為傾向嘅複雜性,企業同政策制定者必須更細膩地應用呢套理論,先至能夠喺變動嘅環境中精準預測同引導決策。

關於行為經濟學的專業插圖
確定效應點樣影響你
確定效應點樣影響你? 呢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嘅概念,係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入面一個核心現象,解釋咗點解我哋對「確定嘅收益」會特別偏愛,甚至願意放棄更高嘅潛在回報。簡單啲講,就係「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當你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係穩陣陣拎到$1000,另一個係50%機會拎$2000(但可能一蚊都冇),大部分人都會揀前者,即使兩者嘅「數學期望值」其實一樣。呢種行為經濟學揭示嘅非理性心理因素,正正影響緊我哋每日嘅決策行為,由投資買樓到日常消費都無一倖免。
點解我哋會咁傾向「確定」? 背後關鍵在於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嘅設計——人類對損失嘅敏感度比收益高約2倍(即係損失厭惡),而確定性本身會放大心理上嘅安全感。例如2025年香港樓市波動,好多人寧願用高溢價買「已補地價」居屋,都唔敢搏未補價嘅更高升值空間;又或者保險公司成日sell「保證回報」計劃,就係捉住消費者呢種心理預期。塞勒(Richard Thaler)後續研究更發現,呢種偏誤會隨住年齡增長而加劇,因為人愈大愈唔想承受風險。
實際生活中有咩陷阱要避? 確定效應最常見嘅負面影響,係令人過度保守而錯失機會: - 投資理財:死揸現金抗拒股票,即使通脹蠶食購買力。2025年美國持續加息,港人定期存款利率升到5%,但計入通脹實際回報可能接近零,但好多人仍然覺得「放銀行至少唔會蝕」。 - 職場選擇:拒絕轉工或創業,只因現職薪水「確定」。框架效應下,你將新機會嘅潛在收益(例如分紅、股權)當成「唔穩陣」,卻忽略現有工作嘅隱形風險(例如行業萎縮)。 - 消費習慣:俾多10%買「延長保養」,其實可能計過數根本唔抵,但「確定唔使煩」嘅感覺壓倒理性計算。
點樣打破確定效應嘅束縛? 行為經濟學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建議用「參考點調整法」: 1. 量化不確定性:例如將「50%賺$2000」轉化成「平均每次試賺$1000」,同確定選項直接比較。 2. 設定損失上限:問自己「最壞情況能否承受?」如果炒股票最多蝕20%本金就止蝕,實際風險可能無想像中咁大。 3. 拆解心理框架:超市標「買三送一」比「七五折」更吸引,就係利用你對「免費」嘅確定偏好。學識用絕對金額計數,唔好被表述方式呃到。
特別要注意嘅係,確定效應同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其實係一體兩面——面對損失時,人會突然變得好進取(例如賭徒輸錢後加注)。2025年虛擬貨幣市場大上大落,好多人喺蝕本時反而瘋狂溝貨,正正展示咗風險態度嘅扭曲。要駕馭呢種行為傾向,最緊要認清自己嘅非理性衝動,必要時用自動化工具(例如定投計劃)避開情緒干擾。

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專業插圖
反射效應風險偏好
反射效應風險偏好係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入面一個好關鍵嘅概念,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解釋咗點解人哋喺面對損失同收益時,風險態度會完全唔同。簡單嚟講,當人哋處於損失框架(即係覺得自己會蝕底)時,會變得更加冒險;相反,當處於收益框架(覺得自己有賺)時,反而會變得保守。呢種行為傾向就係所謂嘅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亦係行為經濟學研究嘅核心課題之一。
舉個貼地例子:假設你而家有兩個選擇,A係「100%輸$1000」,B係「50%輸$2000,50%唔使輸」。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理性人應該會計期望值(兩者都係-$1000),但現實中大多數人會揀B,因為「搏一搏」嘅心理驅使佢哋寧願承受更高風險,都唔想確定損失。相反,如果將問題改成「100%賺$1000」vs「50%賺$2000,50%賺$0」,大部分人會揀前者,反映咗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同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嘅交互作用。呢個現象喺投資、賭博甚至日常決策都隨處可見,例如股民經常「溝淡」蝕本貨,但賺少少就急住沽貨鎖定利潤。
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喺展望理論入面進一步解釋咗反射效應嘅心理機制: - 函數曲線喺損失區域(左邊)比收益區域(右邊)更陡峭,代表$1000嘅損失帶來嘅痛苦,遠大於$1000收益嘅快樂 - 人哋對損失嘅敏感度會隨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變化,例如同一筆錢,當你當係「本金」vs「利潤」時,風險偏好已經唔同 -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會扭曲判斷,例如「手術存活率90%」vs「死亡率10%」雖然數學上等價,但會觸發完全唔同嘅決策行為
實用建議:如果想應用反射效應嚟優化決策,可以參考以下策略: 1. 重新設定參考點:例如投資時將比較基準定為「通脹率」而非「零收益」,減少非理性嘅損失恐懼 2. 對沖心理偏誤:當你發現自己因為「唔想認輸」而瘋狂加注,可能已經陷入反射效應陷阱,此時強制執行止蝕紀律更重要 3. 正向框架轉換:管理團隊時,與其話「今個月業績差過目標30%」,不如講「比起行業平均跌幅50%,我哋只差30%」,利用表述效應減輕壓力
最新研究(2025年)顯示,反射效應仲受到文化差異影響。例如香港投資者相比歐美投資者,對「確定性損失」容忍度更低,可能同本地高樓價環境下形成嘅風險焦慮有關。行為經濟學專家塞勒(Richard Thaler)曾指出,理解呢啲非理性心理因素,先至係制定有效政策嘅關鍵——例如政府派消費券時,與其分散小額,不如一次過派大額,利用心理預期增強刺激效果。
最後要留意,反射效應唔單止適用於金錢決策。比如打工仔揀工,面對「穩定但低薪」vs「高風險高回報」offer時,如果剛經歷裁員潮(損失框架),多數會反常地選擇後者。呢種賭徒心態正正反映咗特沃斯基當年提出嘅核心洞見:人類從來唔係理性計算機,而係被情緒同情境牽住走嘅決策者。

關於前景理論的專業插圖
損失規避心理學
損失規避心理學係行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具影響力嘅概念,尤其喺展望理論框架下,由丹尼爾·卡內曼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更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簡單嚟講,損失規避即係人哋對損失嘅敏感度遠高於對同等收益嘅喜悅,呢種心理傾向直接影響我哋嘅決策行為同風險評估。舉個例,如果你而家揀:A方案係穩賺$1000,B方案係有50%機會賺$2000,多數人會揀A,因為怕失去已經「確定」嘅收益;相反,如果換成A方案係穩蝕$1000,B方案係50%機會蝕$2000,好多人反而會搏B——呢個就係反射效應,反映咗人哋喺面對損失時更願意冒險。
價值函數喺展望理論中扮演關鍵角色,佢指出人哋對得失嘅心理反應唔對稱:損失帶來嘅痛苦(曲線陡峭)比同等收益嘅快樂(曲線平緩)強烈約2倍。例如,你唔見$1000嘅難受程度,可能要賺$2000先能抵消。呢種非理性心理因素解釋咗點解投資者經常「斬唔到蝕本倉」,甚至盲目溝淡;又或者點解商家用「限時優惠」嘅框架效應(強調「唔買就蝕底」)比直接講折扣更有效。塞勒後續研究更發現,呢種損失厭惡甚至影響到日常小事,例如人寧願捱貴價續約手機plan,都唔想花時間比較新方案,因為怕轉會後「蝕章」。
實際應用上,理解損失規避可以優化商業策略同個人財務管理: - 營銷層面:電商平台用「庫存僅剩3件」取代「熱賣中」,透過心理預期製造稀缺感,觸發消費者怕錯失嘅心態。 - 投資建議:散戶應設定明確參考點(例如買入價唔等於合理估值),避免被賭徒心態牽著走。巴里·施瓦茨曾指出,過度聚焦於「回本」反而會令人忽略真正嘅風險管理。 - 政策設計:政府推環保政策時,與其話「節能減排可獲補貼」,不如強調「浪費能源會被罰款」,後者往往更有效——呢個就係表述效應嘅威力。
香港人特別容易受損失規避影響,例如樓市升跌時,業主寧願「揸死」都唔肯止蝕,或者盲目高追;又例如保險銷售員成日強調「萬一有事就血本無歸」,而唔係「保障未來」,正正擊中消費者嘅風險態度。要打破呢種思維陷阱,可以試下客觀量化風險(例如用概率而非情感判斷),或者強制自己定期檢視決策(例如每季評估投資組合)。記住,特沃斯基同卡內曼嘅研究提醒我哋:認清自己嘅行為傾向,先至係理性決策嘅第一步。

關於特沃斯基的專業插圖
參照點決定得失觀
參照點決定得失觀
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入面,參照點(Reference Point)係一個核心概念,直接影響我哋點樣判斷「賺」定「蝕」。呢個理論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仲攞埋諾貝爾經濟學獎,解釋咗點解人嘅決策行為咁受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簡單嚟講,我哋唔係用絕對數值去衡量得失,而係用自己設定嘅心理基準(即參照點)去比較——高過呢個點就覺得「贏」,低過就覺得「輸」。
舉個貼地例子:假設你買咗隻股票,入貨價係$100(參照點),而家升到$120,你梗係開心啦!但如果隻股票由$150跌返落$120,即使同一個價位,你反而會覺得「蝕咗」。明明$120係同一個數字,但因為心理預期唔同,你嘅得失觀就完全相反。呢種現象就係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嘅體現,亦解釋咗點解散戶成日「高追低沽」——跌少少就驚到斬倉,升少少就急住套現,完全違反理性投資原則。
行為經濟學研究發現,參照點仲會引發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卡內曼同特沃斯基嘅實驗證明,人對「蝕錢」嘅痛苦感,大約係「賺錢」快樂感嘅2倍。例如,你唔見$1,000嘅難受程度,要賺$2,000先抵銷到。呢種行為傾向令好多人寧願避險,都唔肯博潛在回報。好似買保險咁,明明統計上唔划算,但為咗避開「大損失」嘅可能性,我哋願意付出保費呢筆「細損失」。
參照點嘅設定仲受好多因素影響,例如:
- 社會比較:你年薪$50萬本來好滿足,但發現同事拎$80萬,即刻覺得自己「人工低」。
- 歷史經驗:舊年加薪10%,今年得5%,即使公司環境差咗,你依然覺得「加得少」。
- 期望值:網購時見到「原價$1,000,特價$500」會覺得抵,但若直接標$500可能無咁吸引。
應用建議:如果想改變自己或客戶嘅風險態度,可以主動調整參照點。例如:
1. 投資策略:改用「平均成本法」淡化短期波動,將參照點設為長線目標,唔好日日睇住個市。
2. 銷售技巧:強調「限時優惠」或「最後存貨」,利用表述效應製造緊迫感,等客人覺得「唔買就蝕底」。
3. 談判心理:開價時先設定高參照點(例如報高預算),等對方覺得之後嘅讓步「好合理」。
最後要提,參照點唔一定係數字,亦可以係情感或狀態。例如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嘅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就解釋咗點解有人願意豪花旅行預算,但對日常開支斤斤計較——因為佢哋將「享受」同「必要支出」分開做兩個參照體系。理解呢點,就明白點解行為經濟學咁強調「人性化設計」,無論係定價定推廣,都要捉住消費者嘅賭徒心態同趨吉避險本能。

關於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專業插圖
前景理論核心概念
前景理論核心概念
如果你有聽過行為經濟學,咁就一定要認識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呢個劃時代嘅理論!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喺1979年提出,後來仲幫卡內曼贏到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絕對係解釋人類決策行為嘅經典。呢個理論挑戰咗傳統經濟學假設人係「完全理性」嘅觀點,反而強調我哋嘅選擇會受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特別係面對風險同不確定性時。
展望理論最核心嘅概念就係參考點(Reference Point)。簡單嚟講,我哋評估得失唔係睇絕對數值,而係同自己嘅心理預期比較。例如:
- 如果你月薪$30,000,突然加薪到$35,000會好開心;但如果你本來預期加薪到$40,000,即使實際加到$35,000都會覺得「蝕底」。
- 投資股票時,好多人會以買入價做參考點,升少少就急住沽(怕蝕),跌得多反而死揸(希望返家鄉)。
呢種心理預期嘅影響,解釋咗點解同樣嘅金額,得失感受可以完全唔同。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係另一個關鍵——研究發現,人對損失嘅痛苦感大約係同等收益快樂感嘅2倍!即係話:
- 你唔見$1,000嘅難受程度,要賺$2,000先抵銷到。
- 應用喺營銷上,「限時優惠倒數」比「折扣價」更有效,因為顧客怕錯過(FOMO)嘅心理會被放大。
展望理論指出,人對風險嘅態度會因情境而逆轉:
- 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當結果確定時,人會變得好保守。例如寧願穩陣拎$5,000,都唔搏50%機會拎$12,000(即使後者期望值更高)。
- 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面對損失時,人反而會變得好進取。例如寧願搏50%輸$12,000,都唔想肯定輸$5,000(即使前者風險更大)。
呢種賭徒心態解釋咗點解有人蝕錢會「溝淡」,或者股市大跌時反而更多人撈底。
表述效應(Framing Effect)強調「點樣表達」會直接影響決定。經典例子:
- 手術存活率講「90%成功」vs. 「10%死亡」,即使數據一樣,前者令人更願意接受。
- 信用卡推廣用「免息分期」而唔係「手續費」,就係利用正面框架降低消費者戒心。
特沃斯基同卡內曼提出嘅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有三大特徵:
1. 收益遞減:賺$100好開心,但由$10,000賺多$100就冇感覺。
2. 損失更陡峭:蝕$100嘅痛苦遠大於賺$100嘅快樂。
3. 參考點依存:所有得失都係相對你嘅心理基準。
呢個模型完美解釋咗點解人會「短視」——例如寧願拎即時嘅$50,都唔等一個月後拎$100。
實際應用例子
- 投資策略:明白損失厭惡後,就知道點解散戶經常「止賺唔止蝕」。專業投資者會設定機械化規則(例如止蝕位)去對抗心理偏誤。
- 定價策略:電商平台顯示「原價$500,特價$300」比直接標$300更有效,因為消費者覺得自己「慳咗$200」。
- 公共政策:政府用「自願強積金」而唔係「加稅」,就係利用框架效應減少阻力。
展望理論唔單止係學術研究,更可以直接應用喺商業、投資甚至日常生活。理解呢啲行為傾向,你就能更清醒咁做決定,甚至利用他人嘅心理偏誤創造優勢!

關於阿摩司·特沃斯基的專業插圖
風險決策心理陷阱
風險決策心理陷阱係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中最核心嘅概念之一,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仲攞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徹底改變咗我哋對人類決策行為嘅理解。呢個理論揭示咗人喺面對風險時,往往會俾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導致判斷偏差。最經典嘅例子就係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研究發現,人對損失嘅敏感度係收益嘅兩倍!即係話,你輸$1000嘅痛苦,要比贏$1000嘅快樂強烈得多。呢種心理陷阱解釋咗點解好多投資者明明知道要止蝕,但係就係唔肯放手,結果越輸越深。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係另一個常見嘅心理陷阱。同一件事,用唔同方式表述(表述效應),可以完全改變人嘅選擇。例如,醫生同病人講手術「成功率90%」定係「死亡率10%」,明明數據一樣,但病人嘅決定會截然不同。呢個現象喺金融市場都好常見,好似基金公司宣傳「年化回報率」時,會刻意避開提及風險,令投資者忽略潛在風險評估。行為經濟學研究指出,人嘅風險態度好受當下情緒同環境影響,例如喺股市大升時,人會傾向過度自信,忽略趨吉避險嘅基本原則。
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嘅設定亦係關鍵。展望理論提出,人嘅決策唔係基於絕對價值,而係相對於某個心理錨點。例如,你買咗一隻股票,成本價係$50(參考點),當股價跌到$45,你會覺得「蝕緊」,但其實市場根本唔在乎你嘅買入價。呢種賭徒心態令好多人死守虧損資產,甚至加注溝淡,違反理性決策行為。塞勒(Richard Thaler)後續研究進一步發現,人會因為心理預期而過度樂觀或悲觀,例如覺得「跌得多實會反彈」,但實際上市場可能繼續尋底。
要避開呢啲陷阱,可以參考以下實用建議: 1. 強制設定止蝕位:根據價值函數原理,預先決定可承受損失範圍,避免情緒化決策。 2. 多元化思考框架:主動問自己「如果呢個選擇用另一種方式描述,我仲會唔會咁揀?」來抵消框架效應。 3. 定期重新評估參考點:例如每個季度檢視投資組合時,忽略歷史成本價,專注當前市場條件同未來潛力。
最後要提嘅係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人傾向高估確定性結果嘅價值。例如,寧願揀穩陣嘅3%定期存款,都唔搏可能有8%回報(但風險較高)嘅基金。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指出,現代社會太多選擇反而加劇決策疲勞,令人更依賴直覺同偏見。了解呢啲行為傾向,先至能夠喺複雜嘅風險環境中做出更清醒嘅選擇。

關於丹尼爾·卡內曼的專業插圖
獲利時點解怕風險
獲利時點解怕風險?用展望理論拆解人性「見好就收」心理
喺投資或者賭博嘅時候,好多人一見到有賺就急急腳套現,明明可以繼續博更大回報,偏偏因為「怕輸返轉頭」而收手——呢種行為正正係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中講嘅「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喺1979年提出,人對「確定嘅獲利」有強烈偏好,甚至願意放棄更高潛在收益。舉個例:如果你而家有兩個選擇,A係「100%拎到$1,000」,B係「50%機會拎$2,500」,大部分人情願揀A,就係因為「落袋為安」嘅心理壓倒理性計算(B嘅期望值明明更高!)。
點解人會「賺少少就走」?
1. 參考點(Reference Point)扭曲:展望理論強調,人嘅決策唔係基於絕對財富,而係同自己設定嘅「心理參考點」比較。例如買股票升咗10%,你覺得「夠皮」就沽,因為參考點變成「賺到嘅金額」,而唔係股票本身嘅潛力。
2.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作怪:卡內曼同特沃斯基發現,人對損失嘅痛苦感比獲利嘅快樂強2倍。賺緊錢時,你腦海會不斷諗:「如果而家唔走,跌返轉頭點算?」呢種非理性心理因素令你寧願鎖定利潤。
3.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同一件事,用「賺$1,000」定「避免失去$1,000」表述,會影響決定。例如基金經理同你講「今年回報已達標」,你自然傾向保守;但如果話「而家沽等於放棄潛在20%升幅」,你可能又唔捨得。
現實例子:港股散戶「賺粒糖」心態
2025年頭恒指反彈,好多散戶一見持股升5%-10%就急沽,結果錯過之後嘅大浪。其實根據行為經濟學研究,呢類「賭徒心態」反而增加長線輸錢風險——因為你賺嗰陣「細細注就走」,但輸嗰陣就「溝淡坐艇」,長遠違反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中「斬損留利」嘅原則。
點樣克服「怕風險」心魔?
- 設定動態止賺位:唔好固定「賺X%就走」,改用技術指標(例如20日均線)或基本面變化做參考,減少主觀情緒干擾。
- 分散注碼:例如升10%時沽一半,剩低用更高止賺位博,平衡「確定效應」同潛在回報。
- 反思參考點:問自己:「如果而家未入場,我會唔會喺呢個位買?」如果答案係「唔會」,即係你嘅決定受心理預期扭曲。
塞勒(Richard Thaler)嘅研究補充咗一點:人嘅風險態度會隨環境波動。例如牛市時,你可能更願意冒險;但一到調整市,就變返「驚青仔」。要打破循環,最緊要認清自己嘅行為傾向,用系統化策略代替直覺反應。

關於丹尼爾·康納曼的專業插圖
蝕錢時反而博一鋪
蝕錢時反而博一鋪,呢個現象其實同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入面講嘅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好有關係。根據行為經濟學大師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嘅研究,人喺面對損失同收益嘅時候,決策行為會完全唔同。當你蝕緊錢,好多人會突然變得好進取,寧願搏一鋪都唔想認輸,呢種心態就係典型嘅賭徒心態。
點解會咁?關鍵在於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同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前景理論指出,人對損失嘅敏感度比收益高兩倍,所以當你蝕錢,心理上會覺得「頂唔順」,反而想用更高風險嘅方法追返啲錢。例如,你買股票跌咗20%,好多人唔會止蝕,反而會加注溝淡,希望股價反彈可以打和甚至賺錢。但現實係,呢種行為傾向往往令損失進一步擴大。
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亦解釋咗呢個現象——人喺損失區域會變得風險尋求(Risk-seeking),而喺收益區域就變風險規避(Risk-averse)。舉個例,有兩個選擇:
1. 肯定蝕$1,000
2. 有50%機會蝕$2,000,50%機會唔使蝕
大部分人會揀第二個,因為「博一鋪」好似有機會唔使蝕,但實際上期望值一樣(都係蝕$1,000)。呢個就係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嘅影響——點樣表述個問題,會直接改變人嘅選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進一步指出,呢種非理性行為同心理預期好有關係。當人覺得自己「本應賺錢」但而家蝕緊,就會產生一種補償心理,想用更冒險嘅方法追數。例如,賭馬嘅人連輸幾場後,往往會加大注碼,希望一鋪翻身,但結果通常係越輸越多。
要避免呢個陷阱,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 設定止蝕位:事先決定好最多蝕幾多就要離場,避免情緒化決定。
- 分散風險:唔好將所有資金擺喺同一個投資項目,減低單一損失嘅影響。
- 反思參考點:問自己「如果我而家係現金持有者,會唔會買入呢隻股票?」如果答案係「唔會」,就應該考慮止蝕。
最後,記住行為經濟學嘅核心觀點——人嘅決策行為往往受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而唔係純粹邏輯計算。了解自己嘅風險態度同行為傾向,先至可以喺蝕錢時保持冷靜,避免「越博越蝕」嘅惡性循環。

關於卡內曼的專業插圖
參考框架影響選擇
參考框架影響選擇呢個概念,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入面真係好關鍵,尤其係當我哋講到行為經濟學點樣解釋人嘅決策行為。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同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喺1979年提出嘅理論就話畀我哋知,人嘅選擇唔係完全理性,反而係受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影響好大。舉個例,如果你而家有兩個選擇:A係「穩賺$1000」,B係「有50%機會賺$2000,或者乜都冇」,好多人會揀A,因為覺得「確定效應」好重要;但係如果換個框架,變成「穩蝕$1000」vs「有50%機會蝕$2000或者唔使蝕」,好多人就會搏一鋪揀後者——呢個就係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證明我哋對損失同收益嘅態度完全唔對稱!
點解參考框架咁重要?
首先,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係人類天生嘅心理傾向,特沃斯基同卡內曼嘅研究發現,損失帶來嘅痛苦大概係同等收益快樂嘅2倍!所以商家成日會用「限時優惠仲有3個鐘就完」呢類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來刺激消費,等消費者覺得「唔買就蝕底」。另外,賭徒心態亦係一種參考框架——當人哋輸緊錢嗰陣,會更願意冒險想追番損失,但贏緊錢嗰陣反而會變得保守,呢啲都同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嘅非線性特性有關。
實際應用例子
1. 投資決策:2025年嘅股市波動好大,散戶好易被心理預期影響。例如,某隻股票從$100跌到$80,投資者可能會以$100做參考點,覺得「蝕緊$20」而死死揸住唔放;但如果隻股票係由$50升到$80,同一班人可能覺得「賺緊$30」而急急腳獲利。呢種非理性心理因素正正解釋咗點解「止蝕」咁難。
2. 保險銷售:保險公司成日強調「每年有幾多人因為冇買保險而破產」,而唔係話「買咗保險有幾着數」,就係利用損失規避來觸動消費者嘅恐懼心理。
3. 職場談判:如果你同老闆講「加薪可以提升團隊20%生產力」,效果可能唔及「唔加薪會令人才流失風險增加40%」——後者嘅表述效應(framing)更能觸發行動。
點樣避免被框架誤導?
- 轉換參考點:例如投資時唔好只睇買入價,要定期重新評估資產嘅實際價值。
- 量化風險:用客觀數據(例如概率)代替直覺,減少行為傾向嘅影響。好似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提過,太多選擇反而令人癱瘓,所以設定明確標準好重要。
- 反思框架:當有人用「最後機會」、「限量發售」等字眼時,問自己:「如果換個說法,我仲會唔會做同樣決定?」
最後要提,前景理論(又叫前景理論)雖然攞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唔係萬能Key。2025年嘅研究發現,風險態度仲會受文化同個人經驗影響。例如後生仔可能更唔怕輸,而經歷過金融風暴嘅一代就會更趨吉避險。所以理解自己嘅參考框架,先至係做出聰明選擇嘅第一步!

關於塞勒的專業插圖
行為經濟學實例
行為經濟學實例
講到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嘅實際應用,真係有唔少貼地例子可以解釋人哋點解成日做出「非理性」決策。呢套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嘅理論,仲幫佢哋贏埋諾貝爾經濟學獎,就知有幾勁!佢哋發現人嘅決策行為唔似傳統經濟學假設咁理性,反而受心理預期同框架效應影響好深。
舉個經典例子:假設你而家有兩個選擇,A係「穩陣拎到$5000」,B係「有50%機會拎到$10000,否則一蚊都冇」。大部分人都會揀A,因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令人覺得「穩陣贏」好過搏一鋪。但調返轉,如果係「一定要輸$5000」vs「50%輸$10000或零損失」,好多人反而會搏後者——呢個就係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證明人對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嘅執著強過追求同等收益。
再講近年香港樓市,展望理論可以解釋點解業主寧願「揸死」層樓都唔肯減價。佢哋心理上會將買入價當成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覺得蝕讓就係「損失」,即使市況差都死守,因為損失厭惡令人對負面結果反應過敏。相反,如果層樓升值,業主反而容易套現,正正反映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中「贏就保守、輸就搏殺」嘅傾向。
另一個實例係保險銷售。保險公司成日強調「唔買就風險自負」,利用表述效應(Framing Effect)觸發客人對損失嘅恐懼。根據特沃斯基同卡內曼研究,同一件事用「存活率90%」vs「死亡率10%」表述,前者會令人覺得安心好多,其實數據一樣!呢種非理性心理因素仲影響埋投資決定,例如散戶經常高估自己控制風險嘅能力,形成賭徒心態。
仲有,行為經濟學大師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嘅「心理賬戶」概念,都同展望理論有關。例如新年利是錢,好多人會當「橫財」使得好爽手,但人工儲蓄就慳住用——明明同屬收入,但大腦自動分開處理。呢種行為傾向解釋咗點解政府派消費券比減稅更刺激經濟,因為市民會將消費券歸類為「額外資源」,心理上更願意使。
最後提吓Barry Schwartz提出嘅「選擇癱瘓」現象:當選項太多(例如強積金計劃),反而令人逃避決策。呢個現象結合展望理論中嘅風險態度,說明點解簡單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往往最受歡迎——人傾向趨吉避險,避免複雜比較帶嚟嘅心理負擔。
總括嚟講,由買賣股票到日常消費,行為經濟學實例隨處可見。明咗前景理論點運作,你就會識破解自己同他人嘅決策盲點,無論做生意定投資都更加醒覺!

關於Tversky的專業插圖
點解人怕蝕多過賺
點解人怕蝕多過賺? 呢個問題其實同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密切相關,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喺1979年提出。呢套理論屬於行為經濟學嘅核心概念,解釋咗點解人類喺做決策時會出現非理性心理因素,尤其係對「蝕錢」嘅恐懼遠超對「賺錢」嘅喜悅。
展望理論指出,人哋對損失嘅敏感度係賺錢嘅兩倍!換句話講,蝕$1000帶來嘅痛苦,要賺$2000先能夠抵消。呢種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心理,令好多人寧願避開風險,都唔願意博一博可能更大嘅回報。例如:
- 你手上有隻股票跌咗20%,明明知道可能會反彈,但因為怕再蝕,結果急急腳止蝕,錯失之後嘅升幅。
- 商場優惠寫「唔買就蝕$500」比「買就賺$500」更能刺激消費,正正係利用咗人哋怕蝕錢嘅心理。
前景理論強調,人哋嘅決策會基於一個主觀嘅參考點,而唔係絕對價值。例如:
- 你月薪$30,000,突然減薪到$25,000,即使你仍然賺緊錢,但感覺上係「蝕緊」$5,000,所以會極度唔開心。
- 相反,如果由$20,000加薪到$25,000,雖然金額一樣,但感覺係「賺緊」,快樂感會強好多。
同樣嘅選擇,用唔同方式表達(表述效應),可以完全改變人哋嘅決定。例如:
1. 正面框架:「手術成功率90%」→ 大部份人會選擇做手術。
2. 負面框架:「手術死亡率10%」→ 即使數據一樣,但更多人會拒絕。
呢個現象解釋咗點解廣告成日會用「錯過優惠就蝕底」嘅策略,而唔係「買咗就著數」,因為人哋對「蝕」嘅反應更強烈。
有趣嘅係,當人哋面對損失時,反而會變得更願意冒險(反射效應)。例如:
- Option A:肯定蝕$5,000
- Option B:50%機會蝕$10,000,50%機會唔使蝕
多數人會揀B,因為唔想「確定」損失,寧願博一鋪。相反,如果係賺錢情境,人哋會傾向選擇「確定」嘅利潤(確定效應)。呢種風險態度嘅反差,正正反映咗人性嘅矛盾。
- 設定合理參考點:唔好同高位比較(例如買股票嘅歷史最高價),而係基於合理估值去評估。
- 分散風險:避免All-in單一投資,減低「一鋪清袋」嘅恐懼。
- 反思框架:當覺得「蝕緊」時,問自己:「如果而係未入場,我會唔會而家先買?」避免被錨定效應影響。
展望理論同行為經濟學嘅研究顯示,人哋嘅決策行為往往受情緒主導,而唔係純理性計算。理解呢點,就可以更有效管理自己嘅財務同人生選擇,避免被「怕蝕」心理拖累!

關於Kahnemen的專業插圖
決策偏誤點避免
決策偏誤點避免
喺行為經濟學入面,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仲攞埋諾貝爾經濟學獎,呢套理論揭示咗人類喺做決策時點樣受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特別係面對風險時嘅行為傾向。好多時,我哋以為自己好理性,但其實成日陷入決策偏誤,例如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同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要避免呢啲偏誤,首先要理解佢哋點樣影響我哋。
1. 認清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嘅影響
展望理論強調,人嘅決策唔係基於絕對價值,而係相對於某個參考點。例如,你手上有隻股票升咗10%,你可能會急住沽貨鎖定利潤(確定效應),但係如果隻股票跌咗10%,你反而會死揸唔放,希望「返家鄉」。呢種賭徒心態就係因為你將買入價當成參考點,而唔係客觀分析市場前景。要避免呢個偏誤,可以試吓定期重新評估參考點,例如用行業平均表現或者大市走勢做基準,而唔係個人買入價。
2. 警惕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特沃斯基同卡內曼發現,人對損失嘅敏感度係對收益嘅兩倍,即係話,輸$1000嘅痛苦遠大過賺$1000嘅快樂。呢種損失厭惡會令你做出保守但非理性嘅決定,例如明明有高回報投資機會,都因為驚輸錢而卻步。點解決?可以學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嘅建議:用「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將資金分開管理,例如設定一部分錢專用於高風險投資,咁就唔會因為過度規避損失而錯失機會。
3. 小心表述效應(Framing Effect)
同一件事,用唔同方式表述會影響決策。例如,醫生話「手術成功率90%」vs.「死亡率10%」,雖然意思一樣,但前者會令人更願意接受手術。呢種框架效應喺商業同投資都好常見,例如基金廣告強調「過去五年平均回報」,但隱藏咗波動風險。要避免中招,可以訓練自己用客觀數據思考,例如問:「如果換個說法,我嘅決定會唔會唔同?」
4. 管理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
展望理論指出,人喺面對收益時傾向趨吉避險(風險規避),但面對損失時卻變成賭徒心態(風險追求)。例如,你賺緊錢時會想「見好就收」,但蝕緊錢時反而想「溝淡」搏反彈。呢種反射效應好危險,尤其喺股市同賭場。解決方法係設定明確嘅止賺止蝕位,並且嚴格執行,唔好俾情緒主導。
5. 實踐建議:點樣應用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
展望理論嘅價值函數描繪咗人點樣評估得失,特點係:
- 對損失嘅反應比收益強烈(曲線更陡峭)
- 細額變化敏感,大額變化遲鈍(邊際遞減)
根據呢個原理,你可以調整決策策略:
- 分散風險:與其將所有資金押注單一投資,不如分散配置,減輕損失帶來嘅心理衝擊。
- 分段目標:將大目標拆解成細階段,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獎勵自己,強化正面心理預期。
- 反向思考:當你覺得「今次一定要贏返」時,問自己:「如果而家係賺緊錢,我會唔會咁搏?」
總括嚟講,要避免決策偏誤,關鍵係意識到自己嘅心理預期同行為傾向,並且用結構化方法(例如設定規則、分散風險)去平衡情緒影響。行為經濟學唔單止係理論,更係實用工具,幫你喺投資、生意甚至日常生活入面做出更明智嘅選擇。

關於Schwartz的專業插圖
展望理論應用案例
展望理論應用案例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作為行為經濟學嘅核心理論,由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喺1979年提出,更喺2002年為卡內曼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呢套理論挑戰傳統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揭示人類決策點樣受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特別係面對風險時嘅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同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以下就同大家分析幾個2025年最新嘅應用案例,睇吓點解呢套理論至今仍然咁有影響力!
近年港股波動加劇,唔少散戶嘅操作完美體現展望理論中嘅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當投資組合賺錢時,投資者傾向「見好就收」鎖定利潤(確定效應);反之虧損時卻願意「溝淡」搏反彈,表現出賭徒心態。例如2025年初恒指一度急跌15%,但數據顯示散戶嘅買入交易量反而增加,正係因為損失規避心理作祟,寧願冒高風險都唔想承認蝕本。金融科技公司亦開始利用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設計投資App,例如將「止賺」按鈕設計得顯眼過「止蝕」,透過框架效應引導用戶減少非理性持倉。
保險公司近年深入應用展望理論,尤其係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設定。例如某跨國保險品牌喺2025年推出新產品時,刻意將「基本保障」設定為參考點,再以「附加保障」作為選項。由於消費者對損失敏感,見到「唔加保就等於放棄原有保障」嘅表述(表述效應),投保率比傳統「逐項收費」模式高出30%。呢類設計正係活用咗特沃斯基同卡內曼提出嘅核心觀點:人對「失去」嘅痛苦感受遠強於「獲得」嘅快樂。
政府同NGO亦開始採用展望理論推動政策。例如香港環保署2025年推行嘅垃圾徵費計劃,就運用心理預期原理——將「免費垃圾袋配額」設為參考點,超出部分先收費。相比直接全面徵費,市民更易接受,減少反彈聲音。同樣道理,新加坡政府鼓勵接種疫苗時,強調「唔打針可能失去旅行自由」(損失框架),效果遠好過單純宣傳疫苗好處。
電商平台將前景理論玩到出神入化!2025年流行嘅「動態折扣」就係經典例子:當商品標價$1000但顯示「原價$1500」時,消費者會將$1500視為參考點,覺得自己「慳咗$500」;相反若直接標折扣價$1000,購買意欲反而降低。另一案例係超市「買滿$300送$50券」vs「買滿$300減$50」,雖然實際優惠一樣,但前者透過框架效應令顧客覺得係「額外獲得」,更能夠刺激消費。
企業HR部門亦開始關注員工嘅風險態度。例如某美資銀行2025年改革獎金制度,將原固定花紅改為「基本薪金+浮動獎金」,並提供兩個選擇:A方案「保證獲$5萬」或B方案「50%機會拎$10萬」。結果近8成員工揀A,反映確定效應嘅力量。管理層因此調整政策,將高風險高回報方案包裝成「精英挑戰計劃」,吸引特定人才參與,完美結合咗塞勒(Richard Thaler)行為經濟學中嘅激勵設計。
展望理論嘅應用遠唔止於此,由醫療選擇到社交媒體算法,處處可見行為傾向嘅影響。理解呢套理論,唔單止可以幫你睇穿商業套路,更能優化自己嘅決策行為。記住:人嘅選擇從來唔完全理性,關鍵在於點樣設定參考點同框架!

關於價值函數的專業插圖
2025最新研究發現
2025年最新研究發現
2025年行為經濟學界對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嘅研究又有新突破!最新嘅國際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發表咗一份由MIT同史丹福大學合作嘅研究,揭示咗「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嘅動態變化如何更精準解釋人類嘅風險態度。研究團隊發現,而家嘅後疫情時代,普通人對於財務損失嘅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強度比2019年高出23%,呢個現象同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早年提出嘅「價值函數」曲線斜率變化一致——即係話,大家而家更「輸唔起」,寧願避險都唔搏高回報。
其中一個有趣案例係加密貨幣市場:2025年頭Bitcoin價格大上大落時,調查顯示散戶喺價格跌穿自己買入價(即心理預期參考點)後,會觸發非理性嘅「賭徒心態」——62%嘅人會拒絕止蝕,反而加碼溝淡,呢種行為正正體現咗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同卡內曼強調嘅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研究仲指出,新一代Z世代投資者嘅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更明顯:如果同一項投資用「潛在回報率」而唔係「潛在虧損率」去表述,佢哋嘅參與意願會差成倍!
另一邊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嘅團隊2025年亦更新咗關於「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嘅實證數據。佢哋發現而家嘅消費者面對「100%獲得$500」同「80%機會獲得$800」時,選擇前者嘅比例高達89%,比2000年代同類實驗高出15%。呢種趨向「穩陣」嘅行為傾向,被認為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研究者建議企業設計優惠方案時,應該強調「零風險」而非「高回報」,例如電商平台改用「保證退錢」取代「抽獎送大禮」,轉化率即刻升咗3成。
仲有項突破係關於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早年提出嘅「表述效應」(Framing Effect)嘅神經機制。2025年蘇黎世大學用fMRI掃描證實,當人哋面對用負面表述(例如「手術死亡率10%)」嘅選擇時,大腦嘅杏仁核活躍度明顯高過正面表述(「存活率90%」),即使兩者數學概率完全相同。呢個發現直接支援咗前景理論中「損失規避」嘅生物學基礎,亦解釋咗點解保險公司用「保障你唔會俾醫療費拖垮」比「儲錢防病」更易賣出保單。
最後不得不提Barry Schwartz團隊2025年針對「選擇過載」(Choice Overload)嘅新模型——佢哋將展望理論擴展到「多選項決策」場景,發現當人面對超過7個選項時,會出現「決策癱瘓」兼且事後滿意度暴跌40%。呢個發現對UI設計極具參考價值,例如而家唔少金融App已經將基金篩選條件由「50+種」精簡到「3大風險等級」,就係為咗避開用戶嘅非理性心理因素引發嘅逃避行為。
實用建議:
- 如果你做市場營銷,記住2025年消費者更受損失厭惡驅動,試吓將廣告語從「買滿$100送禮物」改成「唔買就錯過$100優惠」
- 投資組合建議參考新研究嘅「動態參考點」概念,定期同客戶覆盤佢哋嘅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閾值
- 產品設計要善用確定效應,例如訂閱制可以突出「隨時取消」而唔係「首月免費」
展望理論係咩?點解佢咁重要?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由丹尼爾·卡內曼同阿莫斯·特沃斯基喺1979年提出,係行為經濟學嘅核心理論,解釋人點樣喺不確定情況下做決策。佢推翻咗傳統經濟學嘅理性人假設,更貼近現實人類行為。
- 解釋人點解會厭惡損失多過追求收益
- 提出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概念
- 影響保險、投資等現實決策
展望理論同傳統經濟學理論有咩分別?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係完全理性,而展望理論揭示人實際決策時會出現系統性偏差。例如人會過度重視小概率事件,同埋對損失嘅反應比收益強烈得多。
- 用心理加權代替概率計算
- 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影響決策
- 邊際效用遞減現象更顯著
點解展望理論可以攞諾貝爾經濟學獎?
卡內曼喺2002年憑展望理論獲獎,因為佢開創性地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分析。呢個理論成功預測咗股市泡沫、保險購買等現實現象,改變咗經濟學研究方向。
- 首個非經濟學家獲經濟學獎
- 實證研究推翻EMH理論
- 催生行為金融學新領域
前景理論同展望理論係咪同一樣嘢?
係,Prospect Theory喺中文有『展望理論』同『前景理論』兩種譯法,但指嘅係同一個理論。香港學術界多用『展望理論』,而內地則多用『前景理論』。
- 英文都係Prospect Theory
- 核心內容完全一致
- 特沃斯基係共同提出者
展望理論點樣應用喺投資決策?
解釋咗點解投資者經常『斬獲利倉,坐蝕本倉』。根據價值函數,損失帶來嘅痛苦比同等收益嘅快樂強2-2.5倍,導致非理性持倉。
- 說明止損困難嘅心理機制
- 解釋過度交易現象
- 影響基金經理嘅風險管理
塞勒(Thaler)嘅研究同展望理論有咩關係?
作為卡內曼嘅合作者,塞勒將展望理論擴展到『心理會計』等應用領域,並喺2017年獲諾貝爾獎。佢發展咗nudge理論推動行為政策。
- 提出稟賦效應概念
- 設計退休金自動參保機制
- 影響政府政策制定
展望理論中嘅價值函數有咩特徵?
價值函數呈S型,顯示人對損失同收益嘅不對稱反應:損失區斜率更陡,收益區較平緩。參考點嘅設定會大幅影響決策結果。
- 損失厭惡係核心特徵
- 參考點依賴文化差異
- 解釋促銷策略有效性
點解展望理論可以解釋保險購買行為?
理論預測人會高估低概率事件(如意外),寧願支付保費鎖定確定性。同時解釋咗點解人會同時買保險又買彩票嘅矛盾行為。
- 概率加權函數作用
- 框架效應影響選擇
- 免賠額設計心理學
Barry Schwartz嘅選擇悖論同展望理論有關嗎?
兩者都屬行為經濟學,但聚焦點不同。展望理論解釋風險決策,而選擇悖論說明過多選項反而降低滿意度。不過都挑戰理性選擇假設。
- 同屬行為經濟學流派
- 都關注決策心理成本
- 應用於產品定價策略
2025年展望理論有咩新發展?
最新研究結合AI決策模式分析,發現神經經濟學證據支持價值函數嘅生物基礎。另有用於分析元宇宙虛擬經濟嘅行為模式。
- fMRI驗證腦神經機制
- 擴展到數碼資產領域
- 修正概率加權公式